政府帮扶式理性保护的困境与省思——来自黔东南榕江县S村侗歌文化的田野考察
2019-01-10分类号:J607
【部门】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摘要】文章以榕江县S村为研究个案,就政府在帮扶侗寨进行民族文化保护的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和产生的悖论进行了探讨和省思。将"文化传承人"纳入国家财政支持体系进行保护的方式,虽然在表面上使民族文化得以传袭,同时也助推了歌师的卡里斯玛型权威不断消解的隐忧;歌师在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文化二重性困境中,艺术化生活方式逐渐淡化;在民族节庆活动中,召集的主体由"寨老"转换为村两委,歌者们仅作为"表演者"而存在,集体展演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去民俗化"的特点;政府期望通过制度化的帮扶,建构起民族文化的保护机制,反而却在某种程度上解构了民族文化的自洽机制。唯有创设点燃传统村寨内在文化自信的文化生境,激发地方性自我保护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由"圈养式、帮扶式保护"向"自发式、自助式保护"转型,才是民族文化免于外源的制度性破坏并得以焕发生机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侗歌文化 政府帮扶式保护 理性保护 文化二重性 文化自觉
【基金】教育部中国农业大学青年基金项目“农村社会变迁的前沿主题研究”(项目编号:2015RW010)
【所属期刊栏目】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