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胶州湾跨海通道对区域交通可达性的空间影响

2018-12-26分类号:F512.7

【作者】王泽东  孙海燕  徐建斌  秦伟山  田光辉  李鹏  
【部门】鲁东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摘要】系统梳理国内外交通可达性成果的基础上,深化其在中小尺度的问题探究及其与区位、规模、交通质量等关系探讨,借助ArcGIS技术平台及相关方法,对胶州湾跨海通道开通前后的栅格可达性变化格局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计算节点的累积节省时间能够大致描绘多条跨海通道的空间作用边界,胶州湾跨海通道的优势影响范围划分表现为跨海大桥对海底隧道的空间袭夺。(2)跨海通道开通后,登陆点附近交通圈的可达范围遵循距离衰减规律非均衡地向外扩展,重点强化了环胶州湾地区的1 h交通联系,并在市北区—城阳区、市南区—崂山区等形成沿通道、岸线延伸的"交通走廊"。(3)可达性水平与节点区位、交通设施便捷程度相关,二者强度博弈体现了"人—地"相互作用对可达性变化的约束与平衡。(4)跨海通道建设局部性地改善了青岛市交通可达性环境,对节点不利区位的改造能力集中于沿海地区并产生马太效应。其中,可达性、区位抗阻能力均较差的平度新河镇—莱西马连庄镇沿线被认为是青岛市真正的交通边缘地区。
【关键词】交通网络  可达性  空间边界  区位中心性  抗阻系数  胶州湾跨海通道  青岛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01129);; 山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重点项目(2016RZB01006)
【所属期刊栏目】经济地理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