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农田氮素平衡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2018-12-25分类号:X71;S143.1
【部门】扬州大学农学院
【摘要】[目的]探究江苏省农田氮素盈余状况的时空变化规律,并识别氮素污染的潜在风险区域。[方法]基于江苏省农业生产统计数据,运用氮平衡模型,分析全省农田氮盈余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1)1979—2015年江苏省农田氮盈余量从1979年的15. 1万t上升至2015年的29. 67万t,总体经历相对平稳、持续上升到稳步下降的变化过程,由升到降的时间拐点在2003年。氮肥作为第一大氮输入源,所占比例始终介于60%~82%之间,对江苏农田氮素平衡起决定性作用;(2) 2005—2015年苏北地区农田氮素大多呈高输入、高输出状态,苏南地区则有低输入、低输出的特征,氮肥依旧为各地第一大氮输入项,输入高值区分布在徐州、盐城;(3) 2005—2015年江苏省农田氮盈余强度从135. 78kg/hm2降低至64. 85kg/hm2,各地农田氮盈余强度普遍下降,但南北分化明显,位于江苏北部的徐州、宿迁和淮安,农田氮素盈余强度总体维持较高水平,苏南太湖流域地区、江苏沿江地区和沿海地区,氮素盈余强度相对较弱,且期间有继续下降倾向,镇江、泰州、扬州与南京,新近农田氮素甚至呈亏缺状态。[结论]基于上述测算结果,提出农田氮过剩污染风险区的农业生产调整对策思路。
【关键词】氮素盈余 时空变化 氮平衡模型 农田 江苏省
【基金】中国工程院咨询项目“长江经济带水稻绿色发展战略研究”(2017-XY-28);; 江苏省社科联重大应用研究课题“粮食安全约束条件下的江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17WTA009);; 江苏省农委农业软科学研究课题“国际化背景下的江苏农业产业比较优势分析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研究”(JACSS-2016-03)
【所属期刊栏目】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