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单位补充量模型的西江赤眼鳟种群资源利用现状评价
2018-12-19分类号:S931
【部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 农业农村部珠江中下游渔业资源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
【摘要】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是珠江中下游最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本研究利用2009—2014年西江肇庆江段渔业捕捞调查监测数据,分析了其生长和死亡参数历史变化,利用单位补充量渔获量(yieldperrecruitment,YPR)模型、单位补充量产卵群体生物量(spawning biomass per recruitment, SBR)和生物学参考点评估了赤眼鳟资源利用状况。结果表明,赤眼鳟体长(L)和体重(W)关系为W=2×10~(-5)L~(2.9527)(R~2=0.9595,n=2346),生长方程为L_t=725.802[1-e~(-0.110(t+0.613))]。目前西江的捕捞强度(F=0.96/a)和开发状况(E=0.86)远超种群可持续开发水平,赤眼鳟种群处于生长型捕捞过度状态。根据实际情况,建议将西江赤眼鳟开捕年龄提高至3龄(或开捕体长增大至238 mm),则预计单位补充量渔获量可增加175%,在珠江禁渔期制度的协同保护下,种群实际保护效果可能更好。
【关键词】赤眼鳟 单位补充量渔获量 单位补充量产卵群体生物量 资源利用 生物学参考点
【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6A030313147);;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2017HY-ZD0103)
【所属期刊栏目】中国水产科学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