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大黄鱼一种黏孢子虫病的组织病理学及检测方法初探
2018-12-19分类号:S943
【部门】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 浙江省海水增养殖重点实验室 浙江海洋大学海洋与渔业研究所
【摘要】运用组织病理切片、电镜观察及PCR扩增等方法对2017年在舟山采集到的临床表现"白鳃"症状的发病大黄鱼(Larimichthyscrocea)开展了病原学及快速检测方法的初步研究。组织病理观察显示,患病鱼的肝、脾、肾等内脏组织发生严重的病理变化,尤其是组织内红细胞发生明显的退行性变化,同时血液中红细胞数量显著减少。在病鱼组织的电镜超薄切片中可观察到直径约300~600 nm的孢子虫样结构。提取病鱼内脏组织总基因组DNA样本,采用1对针对寄生原虫的通用引物进行SSUrDNA的PCR扩增,最终获得大小为1471bp的特异性条带,经测序比对发现,该条带与GenBank中1种黏孢子虫Sinuolinea sp.的序列同源性最高,达89%。根据获得的SSU rDNA序列,建立了适用于该病临床检测的巢式PCR方法,最小灵敏度可达0.5 pg。研究表明,引起此次网箱养殖大黄鱼"白鳃"症状并导致鱼类大量死亡的是一类寄生性黏孢子虫。
【关键词】大黄鱼 白鳃病 组织病理学 电镜 亚单位核糖体核糖核酸基因 黏孢子虫 巢式PCR
【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LY15C190008);; 浙江省科技厅院所专项(2017F50016,2017F30039);; 浙江海洋大学“水产”省一流学科开放课题(20160008)
【所属期刊栏目】中国水产科学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