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施肥模式对双季水稻生理特性与产量的影响
2018-11-15分类号:S511.42
【部门】湖南省土壤肥料研究所
【摘要】为探明双季稻区不同施肥模式下双季水稻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变化,本研究依托设置在湖南宁乡的长期大田定位试验,自1986年—至今,共设化肥(MF)、秸秆还田+化肥(RF)、30%有机肥(LOM)、60%有机肥(HOM)和无肥对照(CK)5种施肥处理,于2015—2016年取样,系统分析不同处理双季水稻植株叶片保护性酶活性、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施肥条件下,早、晚稻各生育时期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提高,丙二醛(MDA)和脯氨酸(Pro)含量降低,叶片净光合速率(Pn)和蒸腾速率(Tr)大小顺序分别表现为LOM>HOM>RF>MF>CK和RF>LOM>HOM>MF>CK;叶片气孔导度(Gs)均表现为HOM>LOM>RF> MF>CK。2个年份的早稻产量均以LOM和HOM处理为最高,分别比CK处理增加3 582.5~3 650.0kg/hm~2和2 569.5~2 641.5kg/hm~2;晚稻产量均以RF和LOM处理为最高,分别比CK处理增加2 480.0~2 757.5kg/hm~2和2 827.5~3 118.5kg/hm~2。总的来说,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有利于提高双季水稻叶片保护性酶活性和光合特性。
【关键词】水稻 施肥模式 有机无机肥配施 保护性酶 产量
【基金】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503123);; 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2017JJ101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872851)
【所属期刊栏目】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