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扶贫”:全面小康社会的敲门砖
2018-10-20分类号:F323.8
【部门】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精神扶贫"最早被提出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但直至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之后,一方面物质扶贫取得了极大进展,另一方面精神贫困制约了脱贫的彻底性甚至导致返贫,成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难点和痛点,"精神扶贫"由此再度被学界所关注。总体上看,目前"精神扶贫"研究的对象主要由直接对象即贫困者与"精神扶贫"的内容和环境组成。学界研究中主要存在扶贫对象内在脱贫动力不足、教育与社会分化所致的脱贫能力不足、贫困地区脱贫群众的激励性作用发挥不足、"精神扶贫"工作者脱离群众存在形式主义等问题。因此,对这一领域研究的深度、广度和方法需要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特别是综合性学科的研究、对国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借鉴以及由"精准扶贫"政策所引入的信息化数据分析手段的运用等方面将成为未来这一领域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扶贫 精神扶贫 精神贫困 精准扶贫 全面小康社会
【基金】
【所属期刊栏目】开发研究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