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凡纳滨对虾源副溶血弧菌耐药性和耐药基因的检测
2018-10-16分类号:S945.49
【部门】广西水生动物病害诊断实验室 钦州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广西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 广西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北海市合浦县水产技术推广站 防城港市港口区渔业技术推广站 钦州市钦南区水产技术推广站 东兴市渔业技术推广站
【摘要】【目的】检测广西沿海地区凡纳滨对虾源副溶血弧菌的耐药性及部分相关耐药基因的携带状况,为凡纳滨对虾疾病防控以及副溶血弧菌耐药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采用K-B纸片扩散法检测30株分离自广西钦州市、防城港市和北海市的副溶血弧菌对12种常见抗生素的耐药性,以PCR方法检测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ant(3")-I、磺胺类耐药基因Sul1、四环素类耐药基因tet(A)和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TEM在副溶血弧菌中的携带状况,通过SPSS软件进行菌株耐药表型和耐药基因的相关性分析。【结果】30株副溶血弧菌对试验药物的敏感率以氟苯尼考最高(96. 7%),其次是链霉素(90. 0%);耐药率以磺胺二甲嘧啶和青霉素G最高(均为96. 7%)。优势耐药谱型是SDM/SMD/PG/AMP和SMD/PG/AMP。PCR检测结果,ant(3")-I、Sul1、tet(A)、TEM基因的检出率分别为6. 7%、43. 3%、0. 0%和13. 3%。受试菌株共包含ant(3")-I-Sul1+tet(A)-TEM-、ant(3")-I-Sul1-tet(A)-TEM-、ant(3")-I-Sul1-tet(A)-TEM+、ant(3")-I+Sul1-tet(A)-TEM-和ant(3")-I-Sul1+tet(A)-TEM+5种耐药基因型,其中优势耐药基因型是ant(3")-I-Sul1+tet(A)-TEM-和ant(3")-I-Sul1-tet(A)-TEM-,各占40. 0%。相关性分析结果,氨基糖苷类、磺胺类、四环素类、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表型与对应耐药基因之间均未发现存在显著相关性。【结论】30株广西沿海凡纳滨对虾源副溶血弧菌对氟苯尼考最敏感,对磺胺二甲嘧啶和青霉素G耐药性最强;受试菌株共包含5种耐药基因型,优势耐药基因型是ant(3")-I-Sul1+tet(A)-TEM-和ant(3")-I-Sul1-tet(A)-TEM-。菌株的4类抗生素耐药基因与耐药表型之间均未发现存在显著相关性。
【关键词】凡纳滨对虾 副溶血弧菌 耐药性 耐药基因
【基金】国家现代化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广西凡纳滨对虾产业创新团队计划(ngcytxgxcxtd-03-14-1,nycytxgxcxtd-14-05);; 农业部专项项目(农渔发[2015]8号/[2016]7号);; 广西水产畜牧兽医局专项项目(桂渔牧财[2014]52号/[2015]97号/[2016]33号);; 广西大学博士启动项目(XBZ160128)
【所属期刊栏目】西南农业学报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