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述评:基于与日元的比较

2018-09-25分类号:F832.6

【作者】丁剑平  黄嬿  
【部门】上海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院  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摘要】四十年之前人民币有过"双轨制"(人民币调剂价swap rate),四十年之后人民币也存在"双轨制"(离岸人民币汇率offshore rate),但今昔不能同日而语,而是螺旋式上升,发生质的变化。一个是在官价之外兼顾企业的换汇成本,一个则是与资本完全自由流动下的汇率的波动来观察联动效应。四十年之前中国正视官价"高估"问题,四十年之后中国又开始正视货币国际化问题。目前的"中间价""参考篮子"和"逆周期因子"都还只是过渡时期的权宜措施。将特别提款权与亚洲的另一货币(日元)作为比较可知,中日两国汇率都是适应着企业竞争力来变动的:及时消除"高估"能让企业幸存下来;及时剔除"低估"能磨砺企业的竞争力。随着在岸与离岸人民币汇率协方差的收敛,人民币汇率市场化进程将会"水到渠成",但不会"一劳永逸"。
【关键词】汇率“双轨制”  人民币与日元汇率  开放度与汇率市场化
【基金】2016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项目编号:16ZDA031)资助并经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授权发表;; 中国自贸区协同创新中心课题支持
【所属期刊栏目】世界经济研究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