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地就近城镇化进程中“农转非”居民的收入获得——基于陕西汉中的经验研究
2018-09-15分类号:F299.21;F323.6
【部门】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
【摘要】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推动,越来越多的农业户籍人口实现了户籍身份的非农化。讨论并分析户籍身份转化的收入获得状况,对理解市民化过程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对户籍制度改革具有政策启示作用。本文利用课题组调研数据,将目前城镇常住人口划分为潜在"农转非"与实际"农转非"群体,并比较这两类群体的收入状况,以分析户籍制度改革对市民化的促进作用。采用倾向值匹配法(PSM)克服样本选择偏误后发现:(1)非农户籍对收入的因果效应显著,忽略样本选择性偏误会导致户籍制度改革对个体收入效应被错误估计;(2)选择性"农转非"群体比政策性"农转非"群体收入提升显著;(3)非农户口的收入效应在公共部门、返乡"市民化"个体中更高。这些结果共同展示了就近户口转化对收入影响式微。因此,就地就近城镇化过程需要分层推进,更关注个体资源的多元获得,重点解决征地或灾害移民的就业等发展难题。
【关键词】户籍制度 “农转非” 收入获得 就地就近城镇化 倾向值匹配法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业转移人口的生计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市民化的核心问题及对策”(15ZDA048)
【所属期刊栏目】当代经济科学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