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鸢乌贼的遗传差异:种群分化还是种间分化
2018-09-11分类号:S917.4
【部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农业农村部外海渔业开发重点实验室
【摘要】利用线粒体ND2、COI和16SrDNA序列,对2012年9月至2015年9月采自南海的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样本进行了种群遗传结构的分析。系统发育关系显示鸢乌贼中型群和微型群各自形成了单系群分支,而分支内没有形成与地理群体或季节群体对应的支系。分子方差分析同样表明,地理群体或季节群体之间不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而中型群和微型群之间具有极显著的遗传分化(F_(ST)=0.94092~0.9899, P<0.0001)。遗传多样性分析显示,鸢乌贼中型群和微型群均呈现出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0.9465和0.8545)和较低的核苷酸多样性(0.0051和0.0021),中型群的遗传多样性指数要高于微型群。基于ND2、COI和16SrDNA序列计算的中型群和微型群之间的遗传距离分别达到了14.0%、9.6%和8.8%,远大于类群内的遗传分化(平均<1%)。研究结果表明,南海鸢乌贼存在分布高度重合且有显著遗传分化的两个种群,即中型群和微型群。中型群和微型群之间的遗传差异达到了种间分化的水平,提示体型较大、具有背部发光器的中型群鸢乌贼(典型鸢乌贼)与体型较小、背部发光器缺失的微型群鸢乌贼可能是两个相互独立的种类。
【关键词】鸢乌贼 种群遗传结构 遗传多样性 线粒体DNA序列 南海
【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8YFC1406500);; 农业农村部财政专项(NFZX2018);;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4A030310177);;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14CB441500)
【所属期刊栏目】中国水产科学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