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不同模型研究环境因子对中西太平洋鲣资源丰度的影响
2018-09-10分类号:S931.1
【部门】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 大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国家远洋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农业农村部大洋渔业开发重点实验室
【摘要】根据1998—2013年中西太平洋鲣(Katsuwonus pelamis)生产数据,选取时空因子(年、月、经纬度)和环境因子[海表面温度(SST)、海表面高度(SSH)、尼诺指数(ONI)和叶绿素a浓度]Chl-a)],通过两种不同的模型(广义加性模型GAM和提升回归树模型BRT)研究各因子对鲣资源丰度(以CPUE表示)的影响。研究结果认为,GAM模型中,经度对CPUE的影响最大,累计解释偏差超过50%,其次为纬度、年和月;在环境因子中,SSH最为重要,其次为ONI,而SST和Chl-a的影响相对较低。BRT模型分析结果与GAM分析结果类似,时空因子相对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其中经度的影响最大,其次为年、纬度和月;而在环境因子中,ONI的重要性相对更高,其次为SSH,SST和Chl-a同样影响较低。研究认为,两种模型均能较好地反映出因子对CPUE的影响。由于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引起的海洋环境变化会使鲣资源分布产生差异,因此在后续的渔情预报研究中,应该更多地考虑将ONI因子纳入渔情预报模型中,以提高预测精度。
【关键词】中西太平洋 鲣 资源丰度 环境因子 渔情预报 模型
【基金】海洋局公益性行业专项(20155014);; 上海市科技创新计划项目(15DZ1202200)
【所属期刊栏目】中国水产科学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