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财政赤字统计口径差异对我国赤字率的思考
2018-09-10分类号:F812.0
【部门】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
【摘要】财政赤字率一般被定义为财政赤字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欧盟一般将3%作为衡量财政风险的警戒线,我国也基本上按照这一衡量标准,将赤字率长期都控制在3%以下直至2016年。在减收增支、进行结构性调整的改革深化背景下,我国赤字率2016年首次触及3%的警戒线,由此引发了学界对财政风险的讨论。2018年我国的赤字率预算安排下降到2.6%,是2012年以来的首次下降,这又引发社会对积极财政政策变化的猜测。笔者通过梳理近年来对赤字率的讨论发现,忽视赤字率统计口径,仅单纯"比大小"是赤字率讨论中的主流。但事实上由于存在统计口径的差异,这样的比较存在偏颇。通过梳理及对比美国、德国的赤字统计口径差别,笔者得出应对赤字率进行综合考量而不是简单数字比较的结论。
【关键词】赤字率 统计口径 防范风险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建设现代预算制度研究——基于制约和监督权力运行的视角”(项目编号:14AZD022);; 中央财经大学重大科研培育项目“国家治理能力提升下的政府施政行为规范研究”;; 中财-鹏元投融资研究所研究项目
【所属期刊栏目】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