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多格错仁盐湖表、底层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2018-09-06分类号:Q948.8
【部门】上海海洋大学水产科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上海海洋大学农业部淡水水产种质资源重点实验室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动物遗传育种中心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国土资源部盐湖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摘要】2009年4月27日至5月6日对西藏多格错仁盐湖进行了58个站点的采样调查,对比分析了表、底层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生物密度、生物量、多样性和不同经纬度浮游植物种类分布等的差异。结果显示:表层浮游植物121种,优势种为菱形藻未定种(Nitzschia sp.)和舟形藻未定种(Navicula sp.);底层189种,优势种为菱形藻未定种、舟形藻未定种、菱板藻未定种(Hantzschia sp.)和两尖菱板藻(H. amphioxys),均属硅藻门且该门的物种数占比均超过60%;表、底层物种为中等不相似。底层水体的浮游植物平均生物密度(68. 43×104个/L)和生物量(0. 819 8 mg/L)远远高于表层的生物密度(8. 44×104个/L)和生物量(0. 102 1 mg/L),但表层的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值显著高于底层(P
【关键词】多格错仁盐湖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水平分布 垂直差异
【基金】上海高校知识服务平台水产动物遗传育种中心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项目(ZF120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573056);;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DD20160330)
【所属期刊栏目】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