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耕作方式下甘蔗地土壤热容量的变化
2018-08-28分类号:S152;S566.1
【部门】桂林理工大学广西岩溶地区水污染控制与用水安全保障协同创新中心 桂林理工大学广西环境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重点实验室 桂林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广西农业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耕作方式下甘蔗地土壤热容量的变化,为改善土壤水热条件提供参考。【方法】以广西农业科学院里建研究基地的甘蔗种植地为研究对象,选定面积为20 m×10 m的试验处理,通过定位监测试验区域的降雨量以及5、20和40 cm 3个深度土层的土壤含水量,计算得到土壤热容量,分析不同耕作方式和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甘蔗地土壤热容量的动态变化过程。【结果】土壤热容量的变化与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具有一致性,说明降水是影响本地区土壤热容量的主要因素之一。耕作(T)处理的土壤蓄水上限值更高从而提高了土壤热容量,但水分不易储存;免耕(NT)处理的保水性优于耕作处理,土壤热容量更稳定。T处理中的5、20和40 cm土层的土壤热容量均高于NT处理。5 cm土层中,较高水分时段土壤热容量表现为NT>T,较低和中等水分时段为T>NT,40 cm土层的变化则与5 cm相反;而在20 cm土层,3种不同水分条件的土壤热容量均为T>NT。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热容量对降水的响应存在滞后现象:达到峰值前,NT处理响应滞后于T处理;达到峰值后,T处理响应滞后于NT处理,滞后幅度为1 d左右。【结论】土壤热容量主要受到降水等自然因素的直接影响,但不同耕作方式等人为因素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土壤热容量。
【关键词】耕作方式 土壤热容量 变化过程 喀斯特地区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501230;41761048;41701248);; 广西自然科学基金(2017GXNSFBA198102;2016GXNSFAA380197)
【所属期刊栏目】西南农业学报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