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融消费者心理账户视角看金融机构教育问题
2018-08-15分类号:F832.39
【部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 华东政法大学
【摘要】行为法经济学的相关研究表明,金融消费者本能地在心理上创设出各种框架,使传统经济学上的成本与收益不再能简单对等。产生心理账户的根本原因是禀赋效应的存在。心理账户原理可以用来解释在出现金融消费纠纷时,金融消费者为何经常提出高于金融机构预期的赔偿方案,但金融机构往往不能深挖该现象背后的原理,说明金融机构与金融消费者一样也有被教育的必要。心理账户原理可以帮助金融机构更好地理解金融消费者的诉求,也可以在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规则设计方面发挥作用。
【关键词】心理账户 行为法经济学 金融机构教育
【基金】
【所属期刊栏目】上海金融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