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升值根源再探:回到马克思主义
2018-07-31分类号:F832.6
【部门】江苏师范大学商学院
【摘要】人民币长期升值的根源在于中国相对他国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综合运用和比较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所演绎的汇率理论和巴拉萨—萨缪尔森汇率模型的基础上,文章试图采取有别于传统研究的视角,探索相对劳动生产率影响汇率变动的内在逻辑。从贸易部门和非贸易部门的角度,文章运用动态面板模型研究了主要贸易伙伴国与中国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以及各经济体内部的两部门相对劳动生产率等变量对汇率变动的影响。结论显示:第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一国货币升值的根本动力,不管是贸易部门还是非贸易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都能平稳提升一国的汇率水平,人民币升值的根源即在于此;第二,受发展阶段、经济结构和汇率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巴—萨效应在中国及所选取的经济体样本内均不显著,而马克思主义汇率理论则对人民币升值具有较强的解释力;第三,一国包括开放程度、人均GDP增长率在内的基础变量也会对汇率变动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高质量的经济发展是提升货币价值、吸引国际资本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关键。
【关键词】相对劳动生产率 汇率变动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巴—萨效应
【基金】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新常态下江苏经济增长动力转换和新增长点培育研究”(2016ZDIXM036);; 江苏省普通高校学术学位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KYLX16_1298)
【所属期刊栏目】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