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善相乐:生命哲学视域下的荀子乐论精神
2018-07-25分类号:B222.6
【部门】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 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
【摘要】儒家思想出自周代礼乐文明的孕育,故自孔子而始,儒家即以礼乐治世为理想。然而,社会层面的道德教化须得通过个体层面的变化方可收其成效。就思想的发展历程来看,早期儒学最初对乐之于个体生命的作用机理并没有给予充分的关注。这一问题在道家(特别是庄子)的批评之下得到了放大,刺激和促使早期儒家在生命哲学的语境之下对乐做更为深入的理论探讨,进而发展出一套以乐成德的修养论,而以荀子乐论为典范。荀子乐论以自然人性论为基础,能够正视人的自然生命,肯定感性欲望的合理满足之于道德修养的积极意义。因此,荀子并不以消除感性情欲为目标,而是寻求感性情欲在道德理性节制之下的合理实现。如此,在生命哲学的意义上,道德理性以自然生命力为基础而不致枯槁,自然生命力在道德理性的节制之下得遂其长而不致泛滥,自然生命与道德生命相互成就("美善相乐"),从而在一种完整的意义上实现了人的繁荣(human flouring),而荀子乐论的精神也正在于此。
【关键词】荀子 乐 修养 美善相乐 生命哲学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荀子的工夫论及其哲学基础研究”(12CZX037);;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SKZZY2014082)
【所属期刊栏目】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