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农场:中国农业发展史上的内生优选经营模式
2018-07-25分类号:F324.1
【部门】江西财经大学生态文明与现代中国研究中心
【摘要】近百年来,中国农业发展家庭农场一直存在诸多争议,其中有家庭农场为"舶来品"与"过渡"论。本文认为:从秦汉至19世纪中国历史上的"田庄""庄园""农庄""庄田"和"大户",就是中国家庭农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称谓;进入20世纪之后,它作为传统中国农业的经营模式,则在向西方经济学习大潮中,因与西方的家庭农场同型、同质而合流于家庭农场,并在探索大规模公司农业的实践中,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回归优选经营模式;跨入共和国时代,它虽一度在"一大二公"改造下强制"绝种",却又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经营改革中重获得新生,成为中国现代农业的四大经营主体之一。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农业发展史上,家庭农场虽是近代中国的"外来词",但却是传统中国农业经济反复历练的内生优选经营模式。
【关键词】家庭农场 农业经营 优选模式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家庭农场发展机制优化研究”(13BJY093);; 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三权分置背景下家庭农场发展与农民土地权益保障研究”(2016M592104);; 江西省博士后科研择优项目“家庭农场发展优化与农民土地权益保障政策研究——基于环鄱阳湖地区农村调查”(2016KY09)
【所属期刊栏目】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