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日常生活实践的自愈与回归——民俗传承变迁路径的第四种解释
2018-07-25分类号:K892.2
【部门】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
【摘要】在讨论近几十年来中国民俗的传承与变迁路径时,民俗学者的解释主要可以归纳为适应论、复兴/延续论与革命论三种。这三种理论均从民俗事象和历时变化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属于历史研究的范畴,但无法解释互联网时代的"新民俗"符合明清时期"旧传统"的现象。在这种二维分析框架之外,使用结构分析的新方法,发现互联网经济中的DT模式与北京旧日会馆、"大众点评网"与《帝都岁时纪胜》中的"皇都品汇"在内在机制上一致,都是基于高度分工与消费社会的城市日常生活方式在文化上的表现。这种现象不是某一种民俗事象的适应、复兴/延续或革命,而是民俗自愈机制在压力解除后的自然选择,导致内在机制一致的不同民俗事象反复出现。这就是民俗传承变迁路径的第四种解释——自愈论。
【关键词】文化自愈 日常生活实践 民俗传承与变迁
【基金】北京市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北京村落传统文化与当代基层社会治理研究”(16SRB013)
【所属期刊栏目】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