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的咏叹:近代儿童性别意识启蒙——以20世纪初儿歌为中心
2018-07-20分类号:I207.8
【部门】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摘要】童年是个体生命周期的初始阶段,与其成年后的思想观念、行为规范均有着潜移默化的关联。作为一种集体创作的文学形式和启蒙工具,儿歌不仅反映出父权社会性别制度、习俗、观念和权力关系给女性身体和心理诸方面造成的束缚,也以训诫的方式先入为主地形塑着儿童的性别意识。男尊女卑的性别观念,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分工和男女之大防的性别区隔依旧以日常生活中的种种习俗为依托,贯穿于20世纪初中国儿童的孕育、生育、哺育、养育和教育过程,影响着他们对性别关系的认知。一些儿歌对男女情爱的露骨描述,反映出传统社会儿童保护观念的淡薄。晚清以来的妇女解放思潮亦在儿歌中得到了一定呈现。
【关键词】20世纪初 儿歌 日常生活 社会性别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4JJD770010)
【所属期刊栏目】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