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湿地不同植物根系及基质重金属富集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相关性
2018-07-15分类号:X173
【部门】南京农业大学无锡渔业学院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农业部淡水渔业与种质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
【摘要】为了研究复合垂直潜流人工湿地对池塘养殖水体中重金属的去除效果,通过对水质指标以及重金属的测定,进而分析了不同植物根系及其根系附近基质对重金属富集效果的差异以及不同环境因素与重金属富集速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人工湿地对水体中铅、铜的去除效果分别为77.20%和41.70%,相比于其他类型的湿地,复合垂直潜流人工湿地对铅、铜的去除具有一定优势;砷在湿地中存在释放现象,平均释放率为8.40%。水蓼和再力花根系对铬、砷、铅、铜具有富集作用,梭鱼草仅对铬、砷存在富集作用。水蓼、梭鱼草、再力花根系附近基质均对铬有较好的富集作用,其中梭鱼草对铬的富集速率最大,为0.987 mg/(kg·d)。水蓼根系对铅和铜的富集速率与水温存在显著负相关性,对铬、铜的富集速率与pH存在显著负相关性;梭鱼草根系对铬、砷富集速率与水温存在显著负相关性;再力花根系对铅富集速率与水温、pH存在显著负相关性,对铜的富集速率与水温存在显著负相关性。本研究结果从重金属去除的角度为复合垂直潜流人工湿地的应用以及湿地植物的选择提供一定理论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人工湿地 重金属 养殖水体 根系 基质
【基金】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CARS-45);;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2BAD25B07);; 无锡市农业科技支撑计划项目(CLE02N1510)
【所属期刊栏目】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