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态伦理教育的现实藩篱与路径解析——来自“民胞物与”思想的启示
2018-06-28分类号:G725
【部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宋代张载从"天人关系、人物关系、人世关系"三个维度阐述"民胞物与"思想,其核心思想就是爱人爱物,这种生态伦理思想是宝贵思想资源。随着人们在自在世界和人化世界的中心主体地位不断巩固,形成以满足人们需要和利益为核心的伦理价值观,"越富越光荣"的财富伦理和农民的利己主义导致农民在追求财富与发展的过程中注重经济利益而忽视生态伦理。农村生态伦理教育方面欠缺制度保障,尚未形成乡镇政府、村级组织和村民主体协同配合,这些因素共同制约"民胞物与"融入农村生态伦理教育。农村生态伦理教育需要因地制宜逐步推进,要在主体上注重协同性,在内容上注重通俗性,在方法上注重实践性。"民胞物与"的思想精华需要与时代诉求相对接,融入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中,融入农村生态伦理教育宣传中,才能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发展。
【关键词】民胞物与 农村生态伦理教育 张载
【基金】陕西省社科联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项目(2018C01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项目(5RWYB23)
【所属期刊栏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