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乳链球菌不同途径感染吉富罗非鱼后病原菌在体内的分布规律研究
2018-05-16分类号:S943
【部门】广西大学 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科学研究院广西水产遗传育种与健康养殖重点实验室
【摘要】为探讨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感染罗非鱼(Oreochromis spp)的致病途径。采用腹腔注射、灌胃和浸泡三种方式对吉富罗非鱼进行无乳链球菌(HN016菌株)胁迫感染,利用平板活菌计数法统计三种方式感染后病原菌在体内组织的分布。注射和灌胃两种方式感染后均出现典型的链球菌感染发病症状,其中注射组在感染24 h后出现死亡高峰,死亡率为92.5%;灌胃组感染48 h后出现死亡高峰,死亡率为90%;而浸泡组,感染后均没有出现明显的发病症状,也没有出现死鱼。注射组和灌胃组在感染后2 h,其脾脏、肝脏、前肾、胃、腮、皮肤和肌肉组织中均可分离出病原菌,5 h后在脑组织中均可分离出病原菌,8 h后各组织分离出的病原菌数达到峰值;而浸泡组在感染8 h后才从各组织中分离出病原菌,且它们的数量均低于同时期的注射组和灌胃组。注射和灌胃两种方式可使吉富罗非鱼快速感染无乳链球菌而发病,而浸泡方式感染后病原菌虽可以侵入机体,但不表现出症状。由此,我们推测在自然条件下养殖的罗非鱼是通过口腔采食携带无乳,链球菌的食物而被感染。
【关键词】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 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 致病途径
【基金】广西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桂科AB16380077);; 广西科技重大专项课题(桂科AA17204080-2);; 广西水产畜牧科技推广应用项目(桂渔牧科201633036);; 广西八桂学者岗位项目“罗非鱼种质创新与选育”;; 国家特色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CARS-46)
【所属期刊栏目】淡水渔业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