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杭州湾北部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

2018-05-15分类号:Q958.8

【作者】王淼  周轩  洪波  
【部门】上海市水产研究所渔业检验监测中心  
【摘要】为研究杭州湾北部海域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变化,根据2016年2月、5月、8月和11月于杭州湾北部进行的桁杆拖网调查数据,利用相对重要性指数、多元统计和ABC曲线等方法对该海域大型无脊椎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及群落结构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杭州湾北部共出现大型无脊椎动物22种,隶属4纲5目15科18属,十足目(Decapoda)所占种类数比例最高,达77.3%,其次为狭舌目(Stenoglossa),占比仅为9.1%。调查海域共出现5种优势种,分别是葛氏长臂虾(Palaemon gravieri)、太平洋长臂虾(Palaemon pacificus)、安氏白虾(Exopalaemon annandalei)、黑龙江河篮蛤(Potamocorbula amurensis)和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其中,安氏白虾为四季优势种,葛氏长臂虾为冬季、春季和秋季优势种。CLUSTER聚类和非度量多维标度显示,杭州湾北部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在44%相似性水平下可分为2个群组,Ⅰ组为冬春组,Ⅱ组为夏秋组,组间差异系数达到57.76%。ANOSIM显示群组间差异极显著(R=0.4,P<0.01)。BIOENV表明,杭州湾北部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与温、盐度组合的相关性最高,相关系数为0.39。研究表明,杭州湾北部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较为简单,优势种以小型虾类为主,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显著。群落的演替可能受温度、盐度变化及优势种的洄游习性影响,群落处于严重扰动状态。
【关键词】大型无脊椎动物  优势种  群落结构  杭州湾
【基金】上海市农委直属事业单位2016年度预算专项资金(JC201601);; 全国海洋捕捞渔具管理制度完善项目
【所属期刊栏目】中国水产科学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