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华北的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
2000-03-15分类号:F327
【部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北京 100006
【摘要】对近代华北乃至全国农业的评价,历来有两种观点,即沉沦观和发展观。沉沦观认为近代中国农业日益衰退,每况愈下。而吴承明和研究近代华北农村的中青年学者则多持发展观。国外学者也持有两种观点:马若盂认为,华北的小农经济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而黄宗智则提出,农场生产力未发生质的改变,说明了农业经济的停滞。 沉沦观的近因源于60年代经济史学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产生到崩溃”的理论模式,远因则来自30年代的农村经济衰退论。它形成了强大的思维定势,影响着后来学者的学术视野。停滞论则不脱人口压力论的窠臼,与伊懋可的“高水平均衡陷阱”如出一辙。 综上所述,沉沦观和停滞论带有模式化的倾向。而理论上的模式化必然导致研究...
【关键词】沉沦观 发展观 模式化 简单化 定量分析 动态研究
【基金】
【所属期刊栏目】中国经济史研究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