猕猴桃溃疡病菌质粒的分离与功能分析
2018-05-04分类号:S436.634
【部门】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 安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浙江省衢州市经济特产站
【摘要】分离猕猴桃溃疡病菌中的质粒,从质粒角度探索细菌的致病机制,分析其编码的主要基因、毒力因子。用试剂盒提取分离自安徽省岳西县猕猴桃溃疡病菌株JF8的质粒,对质粒DNA进行高通量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质粒基因组拼接显示菌株JF8质粒全长65 149bp,GC含量56.29%,包含45个假定蛋白(hypothetical protein)和38个有预测功能的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质粒携带多达8个直接参与基因重组和转移的转运蛋白(mobile element protein),5个基因直接参与细菌Ⅳ型分泌系统、1个基因参与细菌Ⅲ型分泌系统。基因ParA编码的蛋白是一个ATP酶,对质粒的分配以及维持质粒稳定具有重要作用,编码转录激活蛋白的基因LuxR与细菌的群体感应机制相关,影响毒力因子的表达和分泌,基因UmuC是细菌中SOS应答系统的组分之一,控制细胞中聚合酶Ⅴ的量。
【关键词】丁香假单胞菌 猕猴桃溃疡病 质粒 功能分析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401831);; 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201610364018)
【所属期刊栏目】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