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法治的“为”与“不为”——从“李雪莲”的两项诉求说起
2017-07-15分类号:D920.4;J905
【部门】华东政法大学科学研究院
【摘要】电影《秋菊打官司》曾引发"法治特殊论"与"法治普遍论"之争,电影《我不是潘金莲》有助于重新审视这场争论。对女主角"李雪莲"两项诉求的分析表明,现代法治在特定事务上"无能为力"的表象,是刻意"有所不为"的结果,目的在于"有所作为",同时要求"不可乱为"。通过不介入某些实质问题、拒绝做出人格判断等自我限制,法治得以在高度复杂的现代社会中,执行稳定行为预期的重要功能。迫使法律进行不适当的实质考量,引入"合法/非法"之外的第三种价值,不会让法治更加完善,只会损害法治本身。另外,"法律与文学"研究面向戏剧化的文本,
【关键词】法治模式 行为预期 复杂社会 法律与文学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司法治理’思潮与多元解纷机制再司法化”(编号:13YJC820058)的研究成果
【所属期刊栏目】浙江社会科学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