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卮言”辨析
2017-01-20分类号:B223.5
【部门】南开大学文学院
【摘要】对于"卮言",《庄子》用墨要多于"寓言"和"重言",后人诠释,亦莫衷一是。"卮言"是否等同于"天倪"?"和以天倪"还是"合于天倪"?"卮言"是否是合道之言?"卮言"与"化声"是什么关系?这些问题,魏晋以来,未得确解。"卮言"异于"天倪",将二者视为同构关系,混为一谈,始于成玄英将"和以天倪"释为"合于天倪",后人忽略,沿循至今。此外,"卮言"也不是可以量化坐实的语言层面上的"言",而是一种整体的言说形式与思维方式,其意涵和特征有六个方面,其中"前后不一、矛盾悖论"和"当道不让、涉道必辩"这两个特征,更是把
【关键词】“卮言” 和以天倪 化声 整体思维方式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BZW14)
【所属期刊栏目】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