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氮水平和种植密度对谷子产量及农艺性状的效应
2017-09-21分类号:S515
【部门】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高寒区作物研究所国家谷子糜子产业技术体系大同综合试验站
【摘要】为响应国家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及普及春播早熟区谷子轻简高效栽培技术,掌握大同29号群体结构动态变化和氮肥高效利用,采用追氮密度裂区试验。结果表明:在本区域有条件的谷子种植区,在基肥的基础上,应该在拔节期间进行追施氮肥,追施量以纯氮120135 kg/hm2为最佳。种植密度在水地条件下不宜稀植,种植密度应该为3336万株/hm2。随追氮水平的增加(N1-N4)产量增加、茎粗变粗、穗长增长、生物产量提高、穗重增加、穗粒重增加,到了N5水平均呈下降趋势。随种植密度的增加(M1-M4)产量持续增加、茎粗变细、穗长变短
【关键词】追氮水平 种植密度 谷子 产量 农艺性状
【基金】农业部科教司,国家现代农业谷子糜子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CARS-07-12.5-B7);; 山西省回国留学人员科研资助项目(2014-089)
【所属期刊栏目】华北农学报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