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方式对双季机插水稻产量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2017-12-25分类号:S511.42
【部门】江西农业大学作物生理生态与遗传育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江西省鄱阳湖流域农业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
【摘要】2011—2015年,分别以中嘉早17和五丰优T025为早、晚稻材料,在大田定位试验条件下,比较传统翻耕(CT)、机械旋耕(RT)对双季机插水稻产量、根系、土层分布和土壤容重、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田间持水量、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CT和RT早、晚稻季产量、年均产量和年度间产量变异系数差异均不明显,处理CT早、晚稻根系的干质量显著高于处理RT,增幅分别为7.0%22.8%和4.0%15.1%(P1020 cm的根系干质量均大于处理RT;处理CT土层010 cm的土壤容重、总孔隙度和通气孔隙度与R
【关键词】双季稻 耕作方式 机插 产量 土壤理化性质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1660596,31460540);; 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3BAD07B12);;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循环农业科技工程项目(2012BAD14B14)
【所属期刊栏目】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