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面源污染的适应性治理:国际经验、限度与路径选择——基于雄安—白洋淀水域的实证考察
2018-03-07分类号:X52;X71
【部门】南京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河北省公共政策评估研究中心
【摘要】随着农业生产与经营方式不断被解构,农业面源污染已然成为当下生态治理与农业发展的内生性结构障碍。命令型、市场型及公众参与型是发达国家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主要实践模式。基于白洋淀水域农业面源生态治理的实证考察发现,基层法律体系的不健全、部门合作协调机制的缺失、公众参与作用的弱化、治理模式的单一化、主体行为利益博弈等治理限度,进一步制约了白洋淀水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质量的提升。为此,需要通过健全污染治理的法律体系、建立高效的整体性协调机制、建构广泛的公众参与治理机制、创设主体合作的适应性治理平台、协调多方利益关系并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 生态治理 适应性治理 雄安-白洋淀水域 生态污染 环境治理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项目“经济一体化与京津冀协同”(15FJY004);; 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农业面源污染的适应性治理:国际经验、限度与路径选择——基于雄安—白洋淀水域的实证考察”(201708110317)
【所属期刊栏目】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