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体与他者:当代中国社会民间信仰“非遗化”反思
2017-12-20分类号:B933
【部门】杭州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摘要】民间信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有粘连,或直接孕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成,或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提供滋养的源泉。21世纪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中国迅速全面铺开,为传统民间信仰的当代存续提供了正当性的理据,也拓展了民间信仰价值彰显的社会空间。然而,在"文化求纯"价值理念的支使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往往成为"净化"文化遗产的过程,以至于民间信仰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体"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他者"。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整体性保护,必须正视民间信仰之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性"传承的意义,也要正确认
【关键词】民间信仰 非遗保护 本体与他者 科学历史观 文化反思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当代社会民间信仰状况研究”(批准号:16AZJ007)
【所属期刊栏目】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