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近50年安徽省气候生产潜力演变及粮食安全气候承载力评估

2017-03-15分类号:S162

【作者】卢燕宇  王胜  田红  邓汗青  何冬燕  
【部门】安徽省气候中心  安徽省大气科学与卫星遥感重点实验室  
【摘要】安徽省是重要的粮食产区,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该省气候生产潜力的演变特征,面向粮食安全分析其气候承载力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本文从粮食生产与光温水等气候因子的关系出发,采用逐级订正的方法计算了安徽省的气候生产潜力及其变化特征,并根据不同生活水平下的粮食需求指标,分析了安徽省的气候承载力和剩余空间。结果表明,安徽省气候生产潜力的地理分异特征显著,其中北部高于南部、平原高于山区,高值区主要集中在沿淮及淮北地区,与耕种条件配合较好,有利于生产潜力的发挥。1961~2013年全省气候生产潜力基本呈一致下降趋势,近50年平均减少了约10%。安徽省目前粮食消费水平和结构属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阶段,在充分发挥气候生产潜力的前提下,全省气候资源所能承载的粮食产量均显著超过不同生活水平下的总需求量。小康水平下,气候承载力的相对剩余率总体呈东北向西南递减的趋势,除部分城市地区和山区外,全省大部地区气候承载力的剩余空间仍较富裕,能够较好的保障粮食需求。总的来看,由于安徽省光温水以及耕地等条件配合较好,气候承载力较高;虽然受太阳辐射影响,近年来气候生产潜力下降,但在保障未来小康社会的粮食安全方面,安徽省仍具有较好的气候承载力,粮食生产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关键词】气候生产潜力  粮食安全  气候承载力  相对剩余率  时空变化特征
【基金】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CCSF201507);中国气象局青年英才计划; 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赠款项目(2013028); 安徽省气象局创新团队建设计划~~
【所属期刊栏目】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