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土地利用模式下洪泽湖流域非点源颗粒态磷负荷时空演变研究
2017-04-15分类号:X53
【部门】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暨黄河文明传承与现代文明建设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 中国科学院流域地理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国土资源部海岸带开发与保护重点实验室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地理与遥感学院
【摘要】综合星地协同技术手段,定量化表征1990年以来洪泽湖流域非点源颗粒态磷负荷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差别化地探讨其与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关系,厘清二者的作用机制,为实现非点源磷污染的有效管控提供科技支撑。主要结论包括:(1)近20年,颗粒态磷负荷呈现"下降-上升-下降"的波动状态,1990~1996年呈下降趋势,1998~2006年保持平稳增长状态,2008年后快速下降;(2)颗粒态磷单位负荷空间差异明显,高值区集中分布在淮河支流流域(3.88 t/km~2/a),低值区则主要分布在汴河流域(0.57 t/km~2/a);(3)不同土地利用模式下平均颗粒态磷负荷由高到低依次为:多种地类混合的淮河支流流域(681.84 t/a)、城镇化快速增长的高松河流域(317.65 t/a)、农用地主导的维桥河流域(185.73 t/a)、湿地保护区的汴河流域(121.09 t/a)。林地、湿地等用地类型能显著减少颗粒态磷污染物的流失量,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则会加剧颗粒态面源磷污染。
【关键词】土地利用 非点源污染 颗粒态磷负荷 洪泽湖流域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671284); 国土资源部海岸带开发与保护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2015CZEPK01)~~
【所属期刊栏目】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