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区域能力差异及其改善
2017-04-05分类号:F303.3
【部门】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 甘肃政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本文以宏观经济理论及农业供给侧改革政策为基础搭建理论框架,并依此构建农业供给侧改革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实证计算了我国各省区2001—2015年农业供给侧改革能力综合指数。研究结果表明:(1)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农业要素供给能力,尤其是资金融通和信息获取与应用能力明显增强。(2)现阶段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能力呈现中、东、西部由高到低的弱"阶梯式"差异。(3)东、中、西部的差异主要体现为:东部地区农业自然资源稀缺,但资金、技术优势明显;中部地区是我国传统农业大省,具有充沛的农业自然资源,具备规模化经营的必要条件;西部地区虽然自然条件恶劣,但独特地形地貌、优质牧场、特色农产品等得天独厚。因此,在土地"三权分置"改革背景下,通过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的"两轮驱动",实现东部农业的"精细化"、中部的"规模化"及西部的"多元化"是未来改善我国农业供给结构的必然路向。
【关键词】农业悖论 供给侧改革 熵权法 区域差异 两轮驱动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西北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调适研究”(13XMZ030)
【所属期刊栏目】经济学家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