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规金融促进了本土企业产品创新吗?——来自中国制造业的证据
2017-08-18分类号:F273.1;F424;F832
【部门】云南大学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 昆明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 云南大学发展研究院
【摘要】本文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2005-2007年数据,实证检验了商业信用代表的非正规金融对于中国制造企业产品创新强度的影响,并考察了相关机制。研究发现,非正规金融具有促进企业产品创新的融资功能。就机理而言,非正规金融便于缓解创新融资约束,降低小企业创新与融资的信息非对称性,且在企业缺乏现金时能够更好替代现金以平滑研发波动,最终因融资信息优势和现金替换优势等促进企业创新。本文还发现,创新民营企业在非正规融资领域也面临所有制歧视,其制约了民营企业产品创新能力。因此,针对我国上游国有企业垄断、下游民营企业竞争的非对称市场结构,应当削弱垄断国有企业借助市场势力挤压竞争民营企业商业信用融资的非正规渠道优势,以提升民营企业的非正规融资水平和产品创新能力。
【关键词】非正规融资 商业信用 产品创新 融资歧视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企业原始创新的决定因素与影响效应研究”(14AJL00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不确定性环境下我国沿边经济区的企业行为与企业集聚研究”(71362026); 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双重金融抑制下本土企业创新融资错配的形成机制与应对策略研究”(15YJC790064)资助
【所属期刊栏目】经济学动态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