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羁的快乐,缺位的道德——对网络文本中傣族泼水节游客狂欢体验的内容分析
2017-07-06分类号:F592.7
【部门】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院 华南师范大学文化产业与文化地理研究中心 西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摘要】文章以傣族泼水节的网络游记文字为分析对象,从巴赫金"狂欢"理论出发,利用内容分析方法,研究游客在傣族新年泼水节活动中的旅游体验特征。研究发现,傣族泼水节作为一种鼓励全民参与的节庆活动,传统被蔑视,等级被抹平,身份被消解。游客将日常生活中的严格规范抛诸脑后,享受当下,纵情欢乐,可以认为傣族泼水节在一定程度符合巴赫金对狂欢文化的概括。然而,游客在傣族泼水节上的狂欢体验还有巴赫金理论中未提及的两个独特表现,即狂欢体验的战争化和狂欢中的性骚扰。泼水节中类似于"战争"的体验成功地调动游客的激情,使之成为一种集体癫狂性的力量。并且,女游客更容易成为"战争"攻击的对象,这种攻击包含在性意味的体验中,并发展出比日常更为显著的形态。文章认为,傣族泼水狂欢体验区别于巴赫金理论的原因在于游客狂欢感受的去魅性与泼水节的商业化取向。
【关键词】游客体验 狂欢 巴赫金 内容分析 傣族泼水节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越南女性移民的社会空间排斥与融合研究:以广西、云南边境地区为例”(4140113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民族旅游地区当地居民家的空间生产与重构机制研究”(4140113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项目“跨境民族的流动性、空间生产与文化建构:云南世居民族案例”(41261031)资助~~
【所属期刊栏目】旅游学刊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