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自然系统协调发展研究——以长江中游城市群26市为例
2017-07-26分类号:F127
【部门】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
【摘要】土地与人口社会发展、经济体量增长、环境自然承载存在天然的耦合性。通过建立土地利用系统与社会—经济—自然系统(SEN)的耦合协调度模型,揭示2013-2015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土地利用与SEN系统的耦合作用规律。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系统与社会—经济—自然系统逐步走向有序、聚合,其中武汉城市圈属于低值、离散聚合区,环鄱阳湖城市圈属于高值、集中聚合区;在空间上分为五大梯度,呈现典型"中心—外围"、"锥型"聚集特征。第一梯度城市应发挥由点及面、由面到体的辐射带动作用;第二梯度城市应接纳高新技术产业转移;第三梯度城市应发展综合化、高层次的城市土地利用模式;第四梯度城市应打造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加强与中心城区及周边城市圈的地理联结;第五梯度城市应遵循市场机制,使城市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自然等要素协调、均衡发展。
【关键词】土地利用 社会—经济—自然系统 耦合协调 空间分异 梯度诊断
【基金】2014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土地权益保障研究”(14JZD01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控制性开发背景下长江流域水资源生态补偿绿色协同机制研究”(71673104); 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中美科技政策跟踪比较及对浙江省科技创新的制度策应与启示研究”(2017C35040)
【所属期刊栏目】城市发展研究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