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淮北平原史前文化遗址Thiessen多边形分析
2017-10-10分类号:K928.6
【部门】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数字地球重点实验室
【摘要】通过生成遗址点的Thiessen多边形,结合应用小多边形的概念及理论,综合分析了安徽淮北平原地区史前文化遗址的聚集状况以及该地区在石山子文化时期、大汶口文化时期和龙山文化时期的农业状况、生存环境及交通等特征。结果表明:用Thiessen多边形空间分析方法可以有效确定聚落中心,并合理推测史前时期农业、生存环境和交通等人地关系状况。从石山子到龙山文化时期,小多边形数量不断增加反映出聚落聚集程度和文化交流水平的提高,大汶口和龙山文化时期淮北平原中部明显是区域内聚落的中心,且多边形中心到边的距离逐渐减小说明先民对农业的依赖程度及农业发展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淮北平原史前文化发展受环境变化影响,从石山子到龙山文化时期,气候条件逐渐趋于干旱,沼泽萎缩,气温变化不大,这种环境条件十分有利于先民的生产生活,不仅遗址和小多边形数量不断增多,而且在平原中部和淮河干流沿岸地区出现了多个遗址群和聚落中心,史前文化蓬勃发展,人类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提高。从小多边形的分布方向也可以推断出西北—东南向古水系对淮北平原史前遗址之间的交通起控制作用。
【关键词】Thiessen多边形 史前文化遗址 遗址域分析 淮北平原 安徽省
【基金】中国科学院数字地球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2015LDE0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01216); 自然灾害过程与防控研究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2014glkypy05)
【所属期刊栏目】地域研究与开发
文献传递